找到相关内容5848篇,用时6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带业往生,只带旧业,不带新业,请问新旧业的界限为何?

    现在是什么?现前。 所以往生的人,临命终时最后是阿弥陀佛,他前一个念头是贪瞋痴慢都没有关系,只要最后那是阿弥陀佛就行了。听到这个说法,多造一点恶业没关系,临命终时我只把握最后那就成功了。理上讲是如此,事上讲,恐怕到那个时候你自己把握不住,最后念贪瞋痴冒出来,那你一生全毁掉了。 所以平常就好像练兵一样,最后那是打仗,总要把它搞熟,熟透了,起心动都是阿弥陀佛,那你就有把握了;还有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8/09431988091.html
  • 月溪禅师答:金刚经中之四相。

      问:请解释金刚经中之四相。 (北京李广权)   月溪禅师答:我相,即不起,但仍有清清净净之一在;人相,即起之相;众生相,即前已灭,后未起之中间是;寿者相,是前后念皆已断了,空无所有。故经中说: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,”就是指这四种境界不见佛性。   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224710974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何谓“念念菩提,步步无生”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这是解脱(梵语vimoksa)之后的法语,明心见性者,他的身口意三业,必然能超越善恶之心,远离对待之法,不受五欲(梵语panca kamah)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所染,自性光明自得,念念解脱,念念觉悟,对自己的心念一清二楚,丝毫不迷惑,世界,国土。见性的行者,一举手、跨步,施为动作,皆亦解脱,无有束缚,念念与步步,于自性中皆无相无住,故名念念菩提,步步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334412242.html
  • 济群法师答:怎样理解以念心住于无量亿劫?

    济群法师答:   我们当下的,就是住于无量亿劫的。   只要不落于能所的执著中,当下的就是超越时空、亘古亘今的,从未离开无量亿劫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济群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济群法师佛教问答 济群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济群法师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  济群法师

    怎样理解以念心住于无量亿劫?|济群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33878097.html
  • 月溪禅师答:理学与禅宗的辨别?

    苏州章炳麟   问:理学与禅宗的辨别?   月溪禅师答:理学者,即经学也;离开经学讲理学,堕入二乘禅学、堕入老庄之学。禅学分为四种,就是以前我讲与你听的,小乘禅是断六根,二乘禅是断无明,大乘禅是破无始无明,最上乘禅是拈花示众、喝棒痛骂;断六根是见闻觉知的净缘,断无明是无始无明,破无始无明见佛性。佛家所讲的见佛性,佛性是真如真觉,遍满虚空,充塞宇宙的。经学家说的喜怒未发、无善无恶、虚无...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5014311027.html
  • 徐恒志答:什么叫无明?无明怎样来的?

    问:什么叫无明?无明怎样来的?  徐恒志答:自心暗钝、污染,失去光明智慧,不能照了一切事物,故叫“无明”,也叫“痴”。无明是无始以来,昏迷不觉所引起,叫根本无明。由此引起种种贪、嗔、痴等见思烦恼,叫枝末无明。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94311316.html
  • 徐恒志答:有人说:三千遍《大乘无量寿经》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这样说对吗?

    问:有人说:三千遍《大乘无量寿经》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这样说对吗?  徐恒志答:不可说死。能否往生极乐世界,关键是有无信愿。如信愿具足,十也能往生,何况至心诵经三千遍。如无信愿,只是追求形式和数字,恐未必能往生彼土。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5495711404.html
  • 问:为什么有人轻视念佛法门,认为太简单、难生信?

    许多人认为佛法深广,句简单佛号,岂能摄尽!不知佛法虽广,而念佛是向业习切近处下手,恳切地提起,诸妄顿消,“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”下手虽易,成功很高。若只知好高骛远,往往虚耗光阴和精力,难得佛法的真正利益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35477577.html
  • 月溪禅师答:若能见性,烦恼妄想,皆变为自性。是否?

    北京牵广权   问:人说:未动前,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,若能悟得,但要除却烦恼妄想,然后方能证得;照我解说,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,不是本来面目,未起前是无始无明,非本来面目;烦恼妄想从外来,何干汝事?烦恼妄想从内有,除了又起,是有轮回;不动是见闻觉知的净缘,起烦恼妄想是染缘,染缘净缘除了,是空空洞洞的无始无明;自性是真知真觉如如不动的,除却染缘、起染缘,与自性了不相干;若能见性,

    月溪禅师

    月溪禅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5562611053.html
  • 离念境界,唯证相应

    离念境界,唯证相应  憨山《大乘起信论直解》谓:“此论直指一心,但了无生则顿登佛地,所谓若能观无念者,则为向佛智矣!悲夫!众生从本已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,故生死不断耳!  此示正观为顿悟一心之妙也。谓真法界。 本无色心。何有五阴之众生耶。良由最初不觉是谓无明。以无明力。即变一心而为  业识。依业识见相二分。以为色心和合。故有五阴之众生。是则众生五阴皆因而有也。故今不必计众生之真伪。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10463423.html